本文详细介绍了四化框架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包括研究数字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相关的核心技术产业,具体梳理其内涵概念、技术特点、产业市场规模、产业链结构和产业全景图谱。
01
顶层设计:《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印发,数字经济政策频出
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规划》提出,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图1: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
图片
资料来源:网信办,德邦研究所
政策的频繁推出标志着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数字中国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些年,数字经济的相关政策的发布频次快速提升。数字经济政策领域,2021年数字经济八大类政策合计发行1099个,同比增长171%,政策对数字经济支持力度明显上升。细分领域方面,在2012年至2021年数字经济八大政策发行合计值中,产业数字化转型占比最高,其次为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基础设施,占比分别为28%、17%和14%。
02
发展现状:“四化框架”深化发展,持续做强做优做大
2016年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数字经济时代。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不同,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均发生了重大变革。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增至45.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2.9%提升至39.8%,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展望未来,我国数字经济开启量质齐升的新十年,根据中国信通院估计,预计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到2032年,将超过100万亿元,十年间增长将超50万亿元。
从发展方向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数字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
数据价值化对应的是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变革,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数据标准、数据确权、数据标注、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流转、数据保护等。
数字产业化则是对应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变革,即信息通信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
产业数字化同样对应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变革,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数字化治理对应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关系的变革,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治理,以“数字技术+治理”为典型特征的技管结合,以及数字化公共服务等。
图2:数字经济“四化”发展框架
图片
资料来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德邦研究所
03
四化框架下的投资全景图
数字价值化上,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即数据要素。
数字明确纳入生产要素,数字要素的市场政策不断深入。根据信通院定义,“数据要素”一词是面向数字经济时,在讨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语境中对“数据”的指代,是对数据促进生产价值的强调,即数据要素指的是根据特定生产需求汇聚、整理、加工而成的计算机数据及其衍生形态,投入于生产的原始数据集、标准化数据集、各类数据产品及以数据为基础产生的系统、信息和知识均可纳入数据要素讨论的范畴。
数据要素市场则是以数据产品及服务为流通对象,以数据供需方为主体,通过流通实现参与方各自诉求的场所,是一系列制度和技术支撑的复杂系统,是促进数据自主有序流动、提高配置效率、发挥数据价值的关键。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20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了545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749亿元,2021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结构上,截至2022年,数字要素细分市场中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加工市场规模占比最高,分别为22%、21%和20%。
数字产业化上,主要方向为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等。数字产业化的关键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AI和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收集海量数据,5G传输海量数据,云计算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大数据组织海量数据、AI应用海量数据,最后区块链形成可信数据,促进资产确权。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上述关键技术围绕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推进数据资源转化为关键生产要素,成为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原动力。
第一是物联网。物联网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一个巨大网络。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方向,物联网市场空间广阔。根据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10%左右。
第二是5G。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具有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低能耗的显著特征,5G重点解决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移动通讯需求。5G发展已经进入规模化时期,2021年我国5G基站数达到142.5万个,同比增长98.5%。到2030年,我国5G市场规模将达到6.6万亿元,相较于2020年增长超十倍。
第三是云计算。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指的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后返回给用户。云计算技术具备效能价值、工具价值、普惠价值和创新价值,是数字经济中必不可少的新型通用生产工具。我国云计算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2022-2027年复合增长率将超36%。
第四是大数据。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我国大数据发展步入深化阶段,从“数据大国”迈向“数据强国”。2021年,我国数据产量达到6.6ZB(十万亿亿字节),在全球占比9.9%,我国数据产量和产能居于世界前列。预计202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1577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年增长率22.6%,有望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第五是AI。AI是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系统是具备学习、思考、判断、推理、证明和自我纠错等能力的系统。根据艾瑞咨询预测,我国人工智能行业规模将于2026年超过6000亿元,2021年到2026年的CAGR为24.8%。同时,人工智能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到2026年,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2021年到2026年的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3%。
第六是区块链。区块链是一项分布式共享账本技术(DLT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 ,通过点对点通信、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等关键技术,建立一个多节点共同记账的超级账本,可以完整、不可篡改地记录价值转移(交易)的全过程,形成不依赖中心组织和现有规则的信任关系,是优化生产关系的利器。IDC预测,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有望在2024年突破25亿美元,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4.6%,增速位列全球第一,且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全球第二。
图3:数字产业化的关键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AI和区块链
图片
资料来源:《信息化领域前沿热点技术通俗读本》,德邦研究所
产业数字化的方向为工业互联网。根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就是通过开放的新型网络平台,综合应用新型信息技术和传统工业技术,把设备、生产线、员工、工厂、仓库、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等要素紧密地连接起来,打通工业制造生产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
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预计2025年将破2万亿。根据IDC预测,2022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支出预计18000亿美元,未来五年平均增速16.6%,2022年中国数字化转型支出预计为3265亿美元,未来五年平均增速18.8%,数字化转型保持高速增长。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预计2025年破2万亿,2021-2025年均增速近19%。
数字化治理的方向为电子政务。数字化治理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治理,以“数字技术+治理”为典型特征的技管结合,以及数字化公共服务等。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督,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截至2021年10月,我国193个省级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线了数据开放平台,与2020年同期相比新增51个地方平台,总数增长超过30%。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2014-2020年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0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为3682亿元,同比增长9.10%。随着我国政府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基础设施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平稳增长,到2026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超过6500亿元。
不过,在数字中国的推进落地中,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包括相关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具备不确定性,资本市场政策超预期变化,宏观、微观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